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4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敬亭来风
2024年04月09日

文苑情趣

施闰章与中国名茶“敬亭绿雪”(一)

■陈虎山

宣城敬亭山不仅是著名的诗山,也是著名的茶山,出产的“敬亭绿雪”名扬海内外。茶以“敬亭绿雪”名之,满眼诗情画意,给人无限遐想。早在清初康熙年间,敬亭绿雪就享誉京城,在文人雅士的诗文中与它的起名人施闰章一起,成了宣城耀眼的名片。据《茶名大成》载:“敬亭绿雪产安徽敬亭山。茶品细嫩,白毫处其上,不易多得。”敬亭绿雪出道即高峰,曾为贡茶。清光绪《宣城县志》载:“明清之间,每年进贡三百斤。”又记“松萝处处皆有,味苦而薄,然所用甚广,敬亭绿雪茶,最为高品。”清康熙朝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陆葇写诗赞扬敬亭绿雪:“绿云如簇抱蝉翼,香气郁郁含兰烟。郊南新汲井华水,瀹之洁比宛溪泉。清芬溢嗅露满颊,飒然凉飔题欲仙。此茶一出甲千古,谁续前人经与谱。”诗中“此茶一出甲千古”句,真是一语中的,道尽了“敬亭绿雪”不同凡响之处。

敬亭山系黄山余脉,沟谷幽深,云雾缭绕,气候温和湿润,盛产“敬亭茶”。敬亭茶是山茶科山茶属的常绿乔木,叶质较薄,长椭圆形,锯齿细,花小而白色。敬亭茶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及土层深厚而排水良好的酸性至中性土壤。品种很多,通常以多云雾的山区所产质量为高。敬亭茶何以有一个充满诗情画意且独一无二的茶名“敬亭绿雪”呢?不久前出版的《敬亭山志》给了三种说法:一说是敬亭山有一位心灵手巧的绿雪姑娘,她采茶不用手摘,而用嘴衔,所制的茶叶有一种特殊的芳香,人们便以她的名作为茶名;二说是茶叶泡开后,茶杯上云蒸雾蔚,冉冉上升,浮起团团祥云,祥云中出现雪花飞落,如天女散花,这天女便是绿雪姑娘;三说是绿雪茶叶冲泡后,杯中片片茶叶垂直下沉,伴随着白毫在茶汤中翻滚,形似一派碧绿的雪花。对此三说,《敬亭山志》编者认为,第一说系民间传说,第二说有神话色彩,第三说才名副其实,是科学的命名。诚然,该志肯定的第三说最近于历史真实,但未能给予有力的论证。笔者检索史料,有一个重大发现,原来“敬亭绿雪”无论是制作还是命名,都是清初文坛巨擘施闰章的杰作,完全可以说,没有施闰章就没有“敬亭绿雪”,有的只是“敬亭茶”,也即敬亭山所产的茶。

施闰章,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宣城人,字尚白,号愚山,又号蠖斋,著名诗人,明清之间享誉文坛一百多年的“宣城诗派”主将。清顺治六年(1649年),施闰章31岁,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康熙时,转任江西布政司参议,分守湖西道。施闰章为官清廉,勤于政事,关心民间疾苦,去职返乡时,湖西“父老夹道焚香泣送数十里”,呼为“施佛手”,敬如“菩萨”。1679年,施闰章应朝廷博学宏词试,授翰林院侍讲,纂修明史,复转侍读,人称施侍读。施闰章向以著述见长,在京为官深得康熙信任,益自奋勉,名声日显,“四方名士负籍问业无虚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闰章积劳成疾,逝于任上,归葬于家乡的青山绿水间,享年66岁。施闰章的家就在敬亭山下不远处的双桥泥湾村,他热爱桑梓,尤其对家乡“敬亭茶”的研制和推介不遗余力,终在有生之年让“敬亭绿雪”名动京城,火遍大江南北,迄今为止,成为已有350多年历史的国字号名茶,如此盛况在茶界不知是否绝无仅有?只可惜,施闰章对“敬亭绿雪”的发明之功,今已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之中,几乎不为人所知。因此,走进历史,走进施闰章当年和文友朝官之间为“敬亭绿雪”的诞生所作的数十篇唱和之诗,一个顶流学者与一个顶级产品的关系,就会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敬亭绿雪”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也会令人叹为观止。

“茶圃当生计,茅斋足稳栖。”据施闰章的朋友、浙江平湖人李确所作的诗《同参纫游慧初上人涧西别业》载,清初敬亭山下的百姓普遍把种茶当作谋生的手段,说明当时敬亭山一带茶业的兴盛。康熙四年(1665年)春,清初著名画家、施闰章的好友梅清曾上敬亭山采茶,并作诗《采茶篇》:“我来雨新霁,却值采茶时。”施闰章自己也在《叔父寄敬亭茶,封题曰手制》题记中说:“敬亭山产茶甚多,僧不胜征求,卒杂以他产。吾乡好事者尝于谷雨后数日入山,手摘而焙之,香色并异。”可见当年不仅敬亭山下的百姓种茶,且“产茶甚多”,就连山中的寺庙也广种茶树。由于敬亭山所产茶叶“手摘而焙之,香色并异”,官府常到寺庙中征茶,不胜其烦的僧人就“杂以他产”。种茶的人多,产量多,制茶的方法不一样,才有“杂以他产”的可能。读施闰章的诗,我们发现,他早先使用的茶名就是直接用地名来命名,如《叔父寄敬亭茶,封题曰手制》《敬亭采茶》等。随后,更多使用的名称是“绿雪”。施闰章为什么用“绿雪”命名敬亭茶呢?这和他作为大诗家所具有的细微观察能力和丰富想象力极有关系,如其吟咏敬亭茶在沸水冲泡过程中的变化:“馥馥如花乳,湛湛如云液。”馥馥是“如花乳”之香,“湛湛”是“如云液”之色,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又如其诗《以绿雪饷王侍读阮亭及邵子湘、陆冰修,却枉佳句索和》:

灵巘郁佳气,茗柯了不凡。老夫昔好事,抉胜穷崭嵌。采绿日盈把,香露沾春杉。有时经石窟,对面起麏羬。撷择无俗手,蒸焙余所监。制成得妙理,沉碧寒筠杉。羞与酪浆齿,特著冰雪衔。顷来栖辇下,卤井憎苦咸。购取玉泉瀹,回首思旧岩。……

诗中的“采绿日盈把,香露沾春杉”,写敬亭茶绿色之浓和茶香之醇;“制成得妙理,沉碧寒马杉。羞与酪浆齿,特着冰雪衔。”又写敬亭茶制作过程之精致、味道之美和颜色之纯,衔冰含雪,“绿雪”二字,全在其中焉。茶圣陆羽著《茶经》,以宣城茶为下,施闰章很不服气,特作诗《谷雨后一日敬亭即事》,为敬亭茶正名,其诗曰:“春风相伴入岩扄,薄雾寒云半杳冥。为爱松花随意摘,携手竹叶对山青。题诗几辈留残碣,吹笛何人最上亭。小试新茶全胜雪,好更泓渐旧《茶经》。”诗中再次出现“绿雪”的意象,并写出敬亭茶所产地理位置之奇绝:“春风相伴入岩扄,薄雾寒云半杳冥。”以及采茶人的风雅:“为爱松花随意摘,携手竹叶对山青。”他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改变陆羽《茶经》对宣城茶不当的认识,“好更泓渐旧《茶经》”,桑梓情怀,跃然纸上。

明清之际,是我国饮茶史上饮茶习惯发生革命性变化的重要时期。以前饮茶所用的主要是末茶,把末茶制成团饼,泡茶的方法,或是用炉火煮,如苏轼的词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施闰章的诗句:“将茶煮江水,不改江水白。”等等;或是用炉火煎,如施闰章诗句:“渴比玉川子,茶思桑苎煎。”诗中的“玉川子”是唐代“茶仙”卢仝的自称,“桑苎”则是“茶圣”陆羽的自号。从施闰章的诗句可知,陆羽泡茶的方法就是“煎”。历史上,泡茶技艺经历了多次改进和发展,大约从中唐时期开始,渐渐不用火煮火煎,而是改用沸水直接冲泡。从明朝后期开始,叶茶逐渐代替了的末茶,这为使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饮茶方式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中国古老茶艺的一个划时代进步。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方法更为简便,使得饮茶更加普及,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直到清康熙时,沸水泡茶才真正流行开来,这当中施闰章应是推动这场茶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主将之一,他在著名的饮茶诗《汪钝庵户部杜门山居,见贻二诗(其二)兼索敬亭绿雪》中写道:“正是长松散发天,自携茶就惠山泉。囊余一片龙团在,石鼎应烦桑苎煎。”第一次明确提出“石鼎应烦桑苎煎”,大力推介“自携茶就惠山泉”,直接煮沸山泉冲泡敬亭绿雪。此种饮茶法,施闰章用了一个简洁的字叫“烹”。如其诗《偶得玉泉水试敬亭绿雪茶》:“渴比玉川子,茶思桑苎煎。今朝烹绿雪,山客饷清泉。”他在诗中,将陆羽的煎茶和自己的烹茶作了鲜明的对比,一句“今朝烹绿雪,山客饷清泉”,形象生动,干脆清爽。特别重要的是,这两首诗题中都出现了茶名“敬亭绿雪”,检索其诗作,这应是施闰章命名“敬亭绿雪”茶的最早证据。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