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梯畲族乡:别有风情“民族风”
千秋畲族村一角。
美丽的畲族传统服饰。
云梯千秋花海。
举办特色文化活动。
千秋畲族村。
◇本报记者 徐文宣 文/图
顺着低缓的梯田行驶在皖浙丘陵之间,便来到了安徽省唯一的畲族乡,它拥有一个如诗般浪漫而贴切的名字——云梯。
从高处眺望,山连着山,水自承一脉,竹海松涛共鸣,枯藤古树参天,宁国云梯畲族乡就坐落在这云雾缭绕、青翠连天的地方。走进村庄,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到处散发着畲家烂漫的风情。
“民族风”,不仅成为云梯响当当的“名片”,更铺就了群众向富裕富足阔步的金色大道。作为我省唯一的畲族乡,近年来,云梯畲族乡坚持用足用活民族政策和惠农政策,以民族团结进步为引领,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走上了一条极具民族特色的乡村振兴“快车道”。
●创建牵引 “美丽愿景”转化“美丽风景”
宽阔平坦的道路旁,一座巍然耸立的大牌坊上,写着“千秋畲族文化”六个大字,这便是云梯畲族乡的核心区——千秋畲族村了。
抬步向前走,只见一幢幢具有畲族民族特色的房屋散落村间,各种考究的旅游标志标牌指引方向,平坦宽敞的村道旁,溪流淙淙,绕村而过,深处形成潭,浅处便成溪,给村庄增添了几分灵动。
“垃圾山少了,垃圾桶多了;主干道‘白改黑’了、畲族特色路灯亮了,出行便利了;老旱厕不见了,空气也清新了……”村民朱荣发站在自家院子里,向记者细数着近年的变化。今是昨非,除了“天生丽质”,千秋村如今的高颜值更离不开的是时代孕育、政策扶持,短短数年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导下,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使得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畲乡的变化受益于党的政策好。”云梯畲族乡乡长钟晓晋介绍,宜居宜业的村容环境,离不开党委政府的精心打造。“近年来,宣城市、宁国市两级党委政府和统战部门高度重视我们民族乡的发展,专门设立少数民族专项发展资金,宁国市直相关部门还在美丽乡村建设、危房改造、道路畅通工程、污水处理及水利建设等方面给予我们政策倾斜。”
——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在宣城市和宁国市统战部门的积极引导下,两级市直各单位为云梯畲族乡的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项目和资金支持,近三年来不完全统计达到800余万元,为云梯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千秋畲族村被纳入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在大力完善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先后实施污水综合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和千秋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并新建了村级群众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文化书屋等,千秋畲族村也成功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愿景”一步步变成实实在在的“风景”,而美丽则通过风景慢慢转化成生产力。
村子里最耀眼的便是当地精心打造的畲族风情园,站在风情园中央,象征畲族四大姓氏盘、蓝、雷、钟的四根图腾柱昂然耸立,不远处,古色古香的楼台亭榭点缀其间,好一派风光。四下望去,一个个装饰别致的农家乐或庄重典雅、或富丽堂皇,组成了别具一格的“畲乡人家集群”,引领着畲乡群众一步步迈向共同繁荣发展的远景目标。
“我们的风情园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商务会议等为一体,既有可供观赏驻留的特色民居民宿,也有难以复制的少数民族民俗体验。”钟晓晋介绍,“过去我们要发展旅游,但基础配套不健全成了瓶颈之一。交通、住宿不方便,游客进不来,来了也留不住。”如今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千秋畲族村在宁国市首个完成村庄道路沥青改造,累计完成农村改厕300余座,危房改造100余户,村村通道路硬化50余公里。
一个村容整洁、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新千秋全新亮相,游客在这里能够充分领略到“锦绣畲乡、多彩云梯”的无穷魅力。
●文旅发展 “如画风光”叠加“民族风情”
“一阵日头一阵阴,一阵南风进竹林……”婉转悠扬的歌声伴着音乐响起,是一群穿着民族服装的青年男女正在对山歌。每年的“三月三”前后,也是云梯畲族乡最热闹的季节。畲乡对歌、畲族婚嫁民俗表演……一系列精彩的节目让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观众享受到一场独特的民俗文化盛宴。这是畲族乡的“三月三”歌会,当地人称为“盘歌节”。在这一天畲族村民无论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登台欢歌载舞,歌声婉转动听、引人入胜,欢快的气息流动在乡村里。
一身“凤凰装”,一曲展歌喉。一桌畲家宴,一街逐笑颜。以节为媒,如何将游客留住成了云梯乡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这儿资源禀赋丰厚、区位优越、风情独特,自然是要全力发展旅游经济的。”钟晓晋告诉记者。
依托自身的民族优势和生态优势,近年来,云梯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打造“最美畲乡品牌”,推进民族乡的乡村振兴步伐。
——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2018年,成立云投畲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借助“三变”改革的东风,引导各村资源和闲置资产评估注入,开展旅游项目策划与市场营销,推广畲乡品牌。
——抢抓文化旅游发展机遇,打造畲乡乡村旅游重点项目。云梯乡围绕千秋畲族村落景区、花溪谷景区建设和特色小镇规划等,重点打造疗养度假、花海观光、民风体验等旅游项目,积极发展创意景观、健康养生、户外运动等旅游新业态,举办徒步骑行、登山、文旅节庆系列活动。
结合民族文化与当地特色资源,云梯乡打造了一批串联式的旅游景点,汤公山万亩高山野生杜鹃、华东最大月季博览园、千秋激浪、铜岭关、壕堑关、烽火台、将军关漂流、天龙古道、尚村白鹿、摩崖石刻……
而除了如画的风光,原汁原味的畲族风情更是让云梯乡村旅游声名遐迩。
清明粑、粽子、糍粑、竹筒饭、笋干、红曲酒……芳香四溢的美味珍馐和丰富多彩的特色服饰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法宝”之一,而畲族婚嫁习俗则是畲家风情活动中最有特色、最富有情趣的民俗活动,也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婚礼过程中,喜庆是主调,歌舞是主场,新郎新娘是主角。哭嫁、拦路、杀鸡,诙谐幽默,热闹喜庆。
“借助全域旅游契机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一直以来,我们始终积极发展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特色旅游业,积极挖掘和保护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心打造畲族文化建设新亮点、新载体。”在钟晓晋看来,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内核是灵魂,而文化传承,关键在人。
——推动畲族特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编制《畲族文化初步研究及民族特色建设发展专项指引》,引进并推行畲族古民居建筑风格,新建畲族特色民居7幢,实施老民居畲族风格改建20余幢。
——建立非遗传承人制度。组织编制《安徽畲乡文化集锦》《畲族文化教材》,启动列入中国名镇志的《云梯畲族乡志》编纂,新编《说畲语》《唱畲歌》教本,并与各高校开展畲族服饰、语言和文艺等方面的合作研究。
——打造文化传承平台。建成2000余平方米的安徽畲族文化交流中心,涵盖畲族非遗文化演艺、畲乡特产展销和畲族文化展览等功能,成为特色鲜明的民族团结宣传阵地。
畲乡韵更浓,游人也越来越多,近三年云梯乡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均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2020年全乡接待游客3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0余万元。
一村山水半村诗,依托生态优势和民族特色,借助如画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叠加效应,云梯乡用自身“特色”积聚发展活力。
●民宿经济 “精神富足”加持“生活富裕”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云梯畲乡,正是这样一个地方。
近年来,大批游客的到来,不仅让云梯畲乡变身网红打卡地,也让村民们都吃上了“旅游饭”。
“四五年前,我们还不敢想,游客有这么多,旅游能发展得这么好!”穿着畲族传统服饰的村民俞军在自己开办的民宿里迎来送往。在乡村旅游业大好发展态势的吸引下,不少村民选择从外地返乡创业,俞军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前我在郑州上班。”一次节假日俞军回到家中,发现村里游客人山人海,很多外地游客还到家里咨询住宿吃饭问题,这让他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在家人的支持下俞军回乡建立了畲乡缘民宿,一共有30个床位。“算上特色农产品,旅游旺季最火的一个月收入接近20万元。”俞军告诉记者,今年“五一”假期,5天便给民宿带来了约5万元的收入,节假日“一床难求”,这是俞军不曾预料到的。“要被客人记住,民宿就一定要有特色。”从一开始的“小打小闹”,到如今的名声在外,他对民宿的发展也越来越有信心。
民族文化的底蕴与美丽生态的“高颜值”,是云梯畲族乡的资源禀赋,也是民宿经济营销宣传的立足点。因为地域相近,长三角的巨大市场溢出效应首先在这里显现,对准巨大的长三角地区市场,云梯乡慢慢探索出自身的最大发展优势,从集群化农家乐逐步定型为旅游集散地。
——彰显民族特色。云梯乡鼓励农家乐经营服务人员统一穿着畲族服饰,乡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并统一订制畲族彩旗、“幸福吉祥彩带”和“和美畲乡”雨伞等民族标识产品,配备到每一家农家乐,营造畲族村寨氛围。
——引导民宿发展。召开全乡旅游大会、组织农家乐外出考察、出台《云梯畲族乡农家乐管理办法》,规范“畲乡人家”农家乐集群的“五统一”融合发展。
——加强规范管理。开展农家乐集群整治,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探索建立农家乐行业诚信制度,着力营造规范、文明、诚信、优质的旅游市场环境;加强对农家乐及民宿的规范管理;引导农家乐“差异化”发展,促进旅游市场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为客源地和景区之间的中转场所,畲乡农家乐专注于做好自己的服务工作,并逐步掌握作为旅游集散地的核心定位,即靠直通车、农家特色餐饮和住宿取胜。
“我们千秋村的游客群体基本已经成型,大部分都来自江浙沪。”凤凰山庄的老板高国忠大学毕业后在新疆务工十年,在外看到家乡越变越好,便带着妻子和对家乡的眷恋一起回乡创业,2019年8月8日凤凰山庄正式运营。“虽然受到疫情的一定影响,但是节假日我们基本都是满员的状态。”
如今,云梯畲族乡从最初的8家农家乐发展到现今的63家2031张床位的“畲乡人家”农家乐集群。民宿经济逐步扎根,而这批民宿经营者,不仅尝到了发展民宿的甜头,还带动周边农户鸡蛋、笋干、茶叶等农产品销售,可谓形成了“连锁效应”。
“通过旅游开办农家乐、民宿,旅客们看到土特产不仅愿意品尝,还都乐意花钱买着带回去,足不出户就能将农产品给销售出去,既增加了农民群众的收入,也更好地激发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钟晓晋告诉记者,目前全乡民宿直接从业人员达200余人,年平均入住率接近70%,全乡农民可支配收入突破22000元。
“十四五期间,我们还将对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提升,围绕特色风情小镇建设,进一步打造乡村旅游,在云梯乡实现1个4A景区、2个3A景区,使得旅游人数再翻一番,将旅游集散地朝着旅游目的地的定位发展,带动当地的群众致富。”钟晓晋对畲乡未来发展满含信心。
这是畲乡故事,也是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以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更持久,如今的畲乡人“春天采制笋干、年中经营农家乐、秋天摘山核桃”流水线般的生计已经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而云梯畲族乡,更是实现了由“穷乡僻壤”到“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蜕变,走出了一条具有云梯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